南昌大学教学督导与评估办公室网
输入关键词:
请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督导与评估 » 政策文件 »

南昌大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16-04-02 浏览数:
 

昌大校发〔201331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和《南昌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等文件精神,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建成高水平新型综合性大学,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定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调整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培育交叉学科专业和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优势,努力破除学科、学院间的壁垒,建立跨学院、多学科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实行学分制收费,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创新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强化学院管理职能,建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突出办学特色

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明确学校的历史使命和办学定位。以推进“211工程”四期建设以及“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实施为契机,继续建设好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及“211工程”重点学科,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围绕国家及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主动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原中央苏区振兴计划等新机遇,重点建设相关学科和专业,逐步凸显办学特色与优势。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弘扬红色文化,深化赣文化研究。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对策性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与支撑。

三、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本科教学是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围绕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建立健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机制,做到领导时间精力主要投入教学,体制机制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学校每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校长办公会定期讨论本科教学议题,学院党政联席会将本科教学工作作为中心议题,基层教学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制定具体办法,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评聘的基本条件。推行教授讲授学科导论课,促进教授与新生的交流,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体系,规范项目实施环节,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发挥建设项目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四、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满足社会需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德行、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加大力度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人才。办好各类实验班,推行双学位制和辅修专业制,发挥综合优势,培养学生多学科背景。实施系列“卓越教育培养计划”,调动行业部门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教学管理,进一步发挥本科生导师职责,探索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模块)等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全面推行网络辅助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支持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修读创新学分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改革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加强学习过程考查和学习能力评价。

五、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本科教学监控与评估体系。执行《南昌大学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实施方案》,运用学生网上评教、专家评教、网络辅助教学评价等方式,综合反映教师授课质量,形成学校教师授课质量年度评价报告。执行《南昌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方案》,掌握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寻找院系本科教学的短板和发展方向,形成学院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基于学院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形成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起草《南昌大学本科专业标准及评价实施方案》,建立特色鲜明的专业标准体系。开展校内专业评价,引导专业参加国家和国际评估或认证。建立健全本科教学建设与资助体系。落实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支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加强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发挥学校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职能,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立健全本科教学奖励与激励体系。加大优质教学资源、授课质量优秀课程和教学状态评估优秀学院的表彰和奖励力度,支持教师投身本科教学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形成教学工作优质优酬的长效激励机制。

六、加大实践育人力度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比重,减少课内实验课时,以课程群为基础整合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增加学生自主实践学时,锻炼学生自主设计、自我管理、相互协作的能力。加强综合性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应用。形成一批优秀实验教材。加大省级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力度,发挥其辐射作用。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并建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力建设校内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基地,拓展学科竞赛领域和学生参与规模。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启动实践教学及实验室评价工作,形成学校实践教学状态年度报告。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制定有利于实验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个人发展的管理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实践教学队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七、加强教学督导

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建设,推动教学督导工作重心从“以教学督导为主”到“以课堂授课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为主”的转变。撰写学校课堂授课质量年度专家评价报告,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活动、推动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的调研、监督、指导、评价、反馈、咨询、诊断和参谋作用。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督导标准,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实习、考试等常规教学环节的检查与监控,完善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员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督导队伍的年龄和专业结构。

八、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

全面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招生、培养、资助、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导师遴选、上岗考核等动态管理机制,打造一批高水平、跨学科导师团队。整合资源,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重点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研究生优质课程和精品教材,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密切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研究生创新与实践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搭建学术活动交流平台,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论坛、博士沙龙、文化艺术节和各类竞赛等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强化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教育,完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制度。

九、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

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方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基地建设,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好“昌大家园网”和“家园网络聊天室”,推进“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心理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学习型学工干部队伍建设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综合考评体系。强化思想教育和规范管理,构建优良学风。大力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学生学习能力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载体,加强思想内涵建设。广泛举办专业学习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探索和完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和学生评奖评优办法。

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完善竞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宣传创新创业典型事例,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创业愿望和创业兴趣。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园和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资助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依托大学科技园,孵化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探索孵化项目反哺创业机制。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开展校园创业活动。落实创新创业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服务的长效机制。

十一、提高科学研究质量

加强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依托优势学科、平台和团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产出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凝练一批高端前沿、重大重点项目和成果转化、产学研用项目。依托重点科研平台,培养和凝聚德才兼备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创业型复合人才和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实施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聚集和培养国内知名、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家。建立以科研成果原创性、实用性以及科研促进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运用于本科教学、科研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科研项目吸纳本科生参加的机制,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促进资源共享,推动组织创新,建成开放的科学研究运行和管理体系。

十二、推进协同创新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面向科技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区域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汇聚社会资源,建立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和国际社会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以任务为牵引的人事聘用管理制度、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以质量与贡献为依据的考评机制、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向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培育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提升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十三、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以科技创新和对策性研究为重点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产学研用结合示范基地、高新技术发展辐射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强低碳生态示范科技园、锂电与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分园建设。以中部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加强应用对策研究。结合江西省“六个一”工程实施科研创新特色培育工程,做好LED照明材料、鄱阳湖生态区建设等一批特色科研项目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满足国家尤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十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实施文化育人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与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育人全过程。突出传统学科、基础学科的地方特色,实施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和学术文化工程,创造精品力作。传承和传播赣文化,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凝练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时代精神,扩大江西区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继续打造“前湖”系列文化活动品牌,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等场馆建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夯实文化传承与创新基础。

十五、加强继续教育工作

注重内涵建设,促进继续教育类型与层次、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探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与其它继续教育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渠道,扩大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力度,面向行业和区域、在职从业人员和在校大学生开展实践技能培训、创业和就业援助培训。加大继续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开展继续教育网络教学试点工作,建设高效、便利、灵活、开放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加快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试点改革。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继续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

十六、改革招生制度和学生资助体系

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社会需求与招生数额相关联的机制,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有机结合的多样化招生办法。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实施研究生优质生源拓展工程。完善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扩大跨学科推荐免试比例。扩大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在录取、资助等方面的自主权。探索符合学科发展、体现学科特色的个性化复试办法。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强化考试招生廉能管理。积极推进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国家奖助学金为主体、资助方式多元化的学生资助体系。拓宽资助渠道,完善科学高效的资助评选办法和发放办法。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学助学制度,提高研究生生活待遇,激发学习热情。

十七、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以质量提升为导向,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学校办学制度体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议事的民主性和决策的科学性,使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围绕质量提升目标,推进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校内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校务公开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加强现代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学术组织建设,推进教授治学,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规范独立学院办学。

十八、推进优质资源共享

整合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平台,创新共享模式,着力推进优质资源共享进程。加强管理,逐步实现教学、科研、实验装备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稳步推进公用房产资源有偿使用进程,切实提高优质资源使用效率。加强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与共享,加快网络视频开放课程平台及移动学习平台建设。探索校际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加强图书情报文献资源建设,拓展CALIS江西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门户服务功能,推进全省高校图书馆馆藏联合书目平台建设,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完善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加强科技查新队伍及科技查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数据业务平台的数据交换工作。

十九、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境)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及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方法。加大与国(境)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力度,拓展学生赴国外高校修读学分、实习实践的渠道,扩大与国(境)外大学的交换生规模。建立和完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和资助政策,优化留学生教育层次结构。推进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大港澳台学生招生力度。加大国际知名学者和团队引进力度,提高聘用外籍教师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进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德联合研究院、中德食品工程中心、奥中建筑节能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科研基地建设。扩展国际视野,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深造和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继续做好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印尼哈山努丁大学孔子学院工作。

二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主题,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遵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准则,凝炼具有学校特色的师德规范,重点解决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规范宣传教育,持续开展教师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积极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创新进取、学术诚信。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评选学校年度“教学标兵”、“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先进个人”并开展授课竞赛,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实施人文建设工程,营造有利于师德提升的校园氛围。健全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督导检查,建立师德师风警示制度。

二十一、完善教师聘用管理

深化教师聘用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格实施高校教师资格准入和教学导师制。制定教师分类管理办法,分级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社会服务型岗位,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修订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制定体现不同类型教师业绩要求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完善分类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的引进力度,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潜心工作、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健全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营造研究教学、讨论教学氛围。大力推行助教制度建设,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培养使用好研究生助教,使之成为本科教学的重要辅助资源,促进课程教学和建设。

二十二、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国内一流的教学条件。依托“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综合教学实验大楼和动物实验大楼,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做好实验设备的维护与更新工作,加强综合性创新性开放式实验室和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高标准改造教学主楼,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全面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依托“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以教室、实验室使用和管理信息化为重点的相对完善的教学信息化平台,为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改善教学效果提供条件保障。推进无线网络和学校门户系统建设,搭建多终端平台门户,实现教学、科研等信息的实时查询。实施教育部“211工程”网络、图书等平台建设。

二十三、加强经费保障

确保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经费投入。积极拓宽渠道,挖掘各种潜力,多方筹措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事业收入规模。坚持教学经费优先安排,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育人工作,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学校经费使用透明度。坚持勤俭办学方针,控制和降低教学运行成本。主动接受纪检、审计和财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其他校领导为副组长,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学院院长为成员的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施意见,推动各项工作贯彻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实施意见的具体落实和统筹指导。各学院要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要根据学校总体部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切实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健全督促考核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并取得实效。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

Copyright @2015 南昌大学教学督导与评估办公室 联系电话:0791-83969106 传真:0791-83969103 电子邮箱:jxddb@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