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案例教学法
时间:2019-11-05 来源: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是为满足学习者特定需要的一门学科基础课,重点在于掌握与相关专业相适应的基本化学原理和规律,学习内容来源于化学化工科研和生产实践,其中包含着案例分析。
一、我校化学课程教育现状分析
课堂讲授是化学教育中传统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师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编写讲义和授课,好处是可以系统地、完整地把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足之处是教授的任务是灌输,很少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疑问。教师讲授的内容被认为是权威,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缺乏独立思考,不能激发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如果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往往被认为是对老师的不敬。事实上只有思考才能发挥人的潜能,从而推进科学进步和发展。
案例教学在化学教育中之所以被忽视,主要是因为案例不被视为知识的渊源,没有权威的案例可供引用。但我们却没有理由低估其在化学教育中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可使学生观察到化学知识是如何被发现并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实践。近年来,不少院校日益重视案例教学,并在化学教学中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相信不久的将来,案例教学法会在化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案例教学法的由来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对已经存在的概念和定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任何问题都要做进一步的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向学生提问和双方辩论,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概念和结论。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 C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首次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Langdell指出:“如果你阅读了大量的案例,真理就出现在你的面前”。目前案例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法学、管理学等课程中,影响到许多国家的教育制度。今天西方国家通行的案例教学法,只是在方法上与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有一定的类似,内容和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师生必须在上课前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
近年来,案例教学也已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推动化学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三、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
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为教材,首先从案例材料的总体入手,分析案例的中心问题,然后研究段落的主题,从而改变了传统上的教学顺序,从单个化学概念水平的组织教学上升到整个案例水平上的组织教学,科学地将学习知识的自然规律与化学教学的特点相结合。
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不再是通过死记硬背具体的定理、定律,而是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案例来掌握化学科学的本质。重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相关的化学原理和规律,获取更多的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信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将使他们能够迎接不断面临着的新挑战。
案例教学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全面理解案例,开阔思路,开发学生智力。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批判精神,作为一名大学生,你必须做好准备,对老师们所说的话提出质疑,努力证实。如果你只是满足于反刍老师所教,那么,你肯定只会变成一个化学化工技术的操作者,而不会成为化学家。
案例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教学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
四、教学案例的选取
在化学案例教材选择及结构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到化学课程的特性,及化学科学的发展趋势。案例编写应采用科技论文文体,内容与结构应依次包括化学基本原理、规律、化学知识的应用及新知识的发现等等。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合适的已出版的化学案例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寻找甚至自己编写必要的化学课程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的重点是实现由“教”向“学”转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以及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改变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五、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
案例教学法只有很少的基础性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讨论来理解化学理论和规律。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一些相关的案例,并作为教学资料发给学生,选编出来的案例通常都具有代表性,它们是曾经发现某一重要化学理论和规律的过程故事或化工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事件。上课前,学生必须仔细阅读、认真钻研案例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做出判断。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是对话式或讨论式。教师在讲课中不断提问,组织引导学生就某个化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去总结案例中的基本化学原理和规律,理解化学原理和规律与各种化学现象之间的关系。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而不是纯粹的“教师”。因为化学教学新模式“案例教学法”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个被化学界普遍接受的原理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去感受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去体验化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这种亲身体验更多地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而不是依靠“填鸭式”的灌输。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抓住重点,对案件涉及的化学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共同讨论学术上的问题和疑点,但在讨论中教师自始至终都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应能够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效地控制讨论的主题和节奏,有机地组织和串联每个发言者的观点,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对整个讨论的组织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学术水平。案例学习的最后结果往往是要找到解决某一化学问题的一个或一套方案。为了得到这样的答案,学生们会像化学家或工程师那样认真分析教学案例,找到难点,从大量的化学资料中搜索出相关的素材,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案例做出终结性判断,并概括提炼出自己的基本观点。课堂讨论中,学生如同化学家在学术报告会上那样,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循序引导和集体讨论的相互碰撞,达成对基本化学原理和规律的共识、产生出新的化学思维和视野,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得到充分的训练。除了课堂讨论的案例资料,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去查找更多的相关案例,尽可能地全面阅读和分析,准确理解案例事件所遵循的化学规律。因此,教师还要在课前提供广泛的化学化工文献目录以及有关的电子资源目录,包括相关化学数据库和网络资源站点等。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望得到加强。但案例教学法也存在一定问题,这种教学法难以使学生获得系统和完整的化学知识。对话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只适用于部分学生,而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常常是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出尽风头,少数学生则常常是一言不发。如果教师对案例教学法运用不当,或者学生课前不预习,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案例教学法必须与传统的课堂讲授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